北极阁气象台旧址

更新时间:2024-08-26 15:09

北极阁气象台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2号,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是中国国内第一座现代化气象台,现为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市气象台

历史沿革

南朝刘宋时期,北极阁作为气象观测点“灵台候楼”。设专职官员观天象、测风候,提供数据,编制历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台之一。

元朝时,原址复建观象台。元正元年(1341年),首次配置了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的天文仪器。

明朝时,朱元璋在皇城千步廊西侧设钦天监,并在北极阁上设观象台,又称为钦天台,负责气象观测工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观象台,上设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

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皇室将观象台天文仪器全部运至北京,建“万寿阁”“御碑亭”。

清康熙年间,在山顶建北极阁,民间常以阁名指代山名。清乾隆时期,鸡笼山北极阁胜景,以“鸡笼云树”名称列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北极阁等建筑被焚毁,后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同年12月,重建北极阁气象台。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气象台北侧兴建2层图书馆,底层用作地震观察室。

建筑格局

北极阁气象台旧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塔楼为气象台,北侧图书馆底层用作地震观察室。气象台塔楼与图书馆两侧建有圆弧形回廊和两座资料室。整个气象台建筑在中式传统风格中体现了西方科技的实用观念。

主要建筑

塔楼

塔楼为四层六角形塔式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约14米,底层四周围有6根圆柱的柱式外廊,台内设旋梯通向每层挑台和顶层平台,基座为石砌高台。

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塔楼北侧,为砖木结构仿古二层建筑,重檐歇山顶,上层铺烟色筒瓦,叠层铺灰色小黏土瓦,建筑面积约570平方米。墙嵌蔡元培所书汉白玉奠基石。底层用作地震观察室。

回廊与资料室

气象台与图书馆两侧建圆弧形回廊和两座庙宇式建筑(资料室),平面呈半月形。左右对称歇山顶,青砖小瓦屋面,砖混结构,造型古朴。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美国。民国九年(1920年),回国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了大量气象、地质方面的人才。他编写的教材《气象学》简要本,作为中国第一本气象学著作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开发行。为加强气象观测,民国十年(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六朝松旁边设立测候所,坚持长期观测,整理观测资料,逐月撰写气候报告。民国十七年(1928年),竺可桢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该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近代气象科学的专门机构。竺可桢将研究所设在北极阁上,他计划用10年时间,在中国建立气象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其中首先建成的就是北极阁气象台。

保护开发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

北极阁气象博物馆于2010年3月建成,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宣传基地,也是普及气象科技知识的教育基地,主展馆分古代气象、近代气象、当代气象和现代气象科技展示厅四个展区,凝练介绍了从夏商西周起至清朝前期的中华气象文明史。北极阁气象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气象专题博物馆,由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

文物价值

北极阁气象台旧址是中国近代气象发祥地,在中国气象届和世界气象届都有重要的地位。

保护措施

2002年,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24日,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所获荣誉

1999年,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0年,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被南京大学选定为“产学科研基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北极阁气象台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2号。

交通信息

自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北极阁气象台旧址,路程约2.1千米,用时约10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