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4-22 13:35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造就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学府。直属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培养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适应的中、高级指挥员。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指挥员,经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在原华北、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1951年1月15日,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领导了创建工作,并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军事学院的成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初级建军阶段进入高级建军阶段的主要标志之一。军事学院编制等级为大军区级,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其基本任务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总结人民解放军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军队的有益经验,在人民解放军现有军事、政治素质的基础上,培训能够组织指挥现代条件下各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的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以加速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军事学院有关的系为基础,分别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高等军事学院设在北京,其任务是:训练全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刘伯承为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陈伯钧李聚奎先后任院长,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军事学院仍设在南京。其任务是:培训全军团职及部分师职军事指挥干部。廖汉生刘浩天张震先后任院长,钟期光王平先后任政治委员。海军、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军种、兵种指挥院校主要培训本军种、兵种的团、营职指挥干部。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高、中级指挥院校培训体系。

1966年10月起,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高等军事学院和南京军事学院停止了教学活动。

1969年,高等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被撤销,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

1970年8月6日,军政大学在北京成立,黄永胜兼任校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主要轮训团以上干部,只进行政治教育,取消了军事课教学。

1972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萧克为军政大学校长,唐亮为政治委员,开始治理“文化大革命”给学校造成的严重破坏,逐步建立起军事、政治、后勤3个系和所属的军事、政治、后勤教研室,恢复了军事政治后勤课教学。

1975年,开办了一些属于进修性质的军事班、政治班、师以上干部读书班和抗登陆作战研究班。建院初期,机关设有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等部门;教学科研机构和学员培训管理机构分设11个教授会和4个系。到1956年,发展为具有战役、战史、高级速成、高级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12个系和战史、战役、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50个教授会的综合性军事学府。不仅为全军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还建设了一支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教研队伍,编写了一套体现现代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制度。

1977年11月,中央军委为加强军队中、高级干部培训,决定以军政大学军事系、政治系、后勤系为基础,分别组建军事、政治、后勤学院。

1978年1月,军事学院重新成立,萧克任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段苏权刘兴元任政治委员。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和政治、战略、战役、战术、军种、兵种、外军、科技等教研室及电化教学中心。学员学习分培训、轮训两类。培训班分高级指挥班、指挥班、军事理论班,学制2年。高级指挥班主要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军官,培养战役指挥员;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和少量优秀团职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培养战役战术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军事理论班招收军事指挥员和教员,培养军事理论人才。轮训班学制在1年之内,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员,重点研究战略和战役课题。教学工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军委制定的战略方针为依据,在总结人民解放军作战和建军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其他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外交政策、战争战略学说、战役学、高级兵团战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以研究为主。军事教学程序为学习理论,研究战例,沙盘,图上、野外作业和首长司令部演习。

军事学院重新建立后的7年间,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先进军事科学知识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编写了大量战略、战役、战术、政治和科学技术教材,包括为全军编写的战役、战术教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建院历程

组建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职能任务,由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政权,转到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安全,防御帝国主义侵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任务,中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开始着手建设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国防部队,落实毛泽东曾提出的:“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4页)当时,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毛泽东最为关注的,就是改建、创办军事院校,尤其是办一所高等军事学府,培养训练能熟练掌握现代军事科学技术,能组织指挥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的中高级指挥员。

1949年10月20日,在军委组成后的第一次会议上,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就在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中透露出重要信息:军委正在筹备陆军大学。时任西南局第二书记、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得知消息后给中央写信,提出:“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刘伯承传》第548页)刘伯承早在1927年便赴苏联留学,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是学院高材生。回国后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兼任过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校长和政治委员等,有丰富的治校育才经验。

经过慎重考虑后,毛泽东同意了刘伯承的请求。他还和军委副主席、总司令朱德给刘伯承写信,要他把西南工作交给邓小平贺龙后,早日到北京负责筹建陆军大学。

此时,陆军大学筹建工作已在军委领导下展开,有关负责人为选择校址而奔忙。1950年6月,军委决定成立陆军大学筹备委员会,指定军委军训部部长萧克为筹委会主任,当时主要工作仍是选择校址。9月,聂荣臻向毛泽东呈送报告说:“关于陆大校址问题,曾拟以香山作为临时校址,先行开学,择地修建校舍,后拟将长辛店营房改作陆大临时校舍。约苏联顾问柯托夫、康略夫一同去看,他们均认为作陆大校舍太不合适,提议在长春、天津、南京等地另找地址。又据由华东方面来的同志谈,南京原国民党办的陆大校址设备颇全,可容3000人,现华东军政大学校部即驻此。同时,南京附近尚有原伪各军校址数处,似可调整。我认为,为节省开支与时间,同时,北京又无适当校舍,暂设在南京为好(利用伪陆大设备)。”毛泽东批复:“同意陆大设在南京。”(《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209页)

组建过程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毛泽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朝鲜战场,但仍不忘给刘伯承发了急电,称:“伯承同志,此间恩来、总司令、荣桓、荣臻和我,希望你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你意如何?”可见,当时毛泽东对尽快创办陆军大学,储备与造就中高级指挥员的急切心情。

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接到毛主席电报后于从重庆乘飞机抵北京。同时毛泽东责成周恩来指导陆军大学筹建工作。11月上旬,周恩来先后3次召集刘伯承、陈士榘(时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陆军大学筹委会成员开会,传达毛泽东对筹办陆军大学的指示,磋商陆军大学办学方针原则,学校编制,主要领导干部配备等事宜。他要求刘伯承召集筹委会成员,根据3次会议精神,写出一个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

1950年11月13日,刘伯承、陈士榘草拟出《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经大家修改后的《意见》提出8个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名称。为便于今后增设海军系、空军系,将原拟陆军大学正式定名为军事学院。

二是学院地址。暂设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所在地,待条件成熟后再迁北京。

三是组织机构。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干部管理部。设立战史、战役战术、后方勤务、通信联络等15个教学组织,以及学术研究室和翻译室。

四是所需干部。除已决定调任学院领导干部的促其到职外,拟再从各大军区调25名军、师级,以及个别团级军政干部,担任各教学组织和各学员科领导。学院行政干部以及工作人员,从华东军政大学、华北军政大学选调。

五是学科设置。共设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空军速成科、海军速成科(暂缓成立)、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等6个学习单位,以及1个陆军函授科。

六是学习时间。陆军速成科、情报参谋训练班、俄文训练班均为1年,陆军函授科1年半,陆军本科2年,如形势变化,加速完成。

七是教授会构成。由我军有学识的老干部为骨干,以及政治上已经改造、具有军事知识的旧军官组成。各教授会在苏联顾问帮助下进行教授。

八是训练方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掌握现代各技术兵种知识,学会现代技术兵种的诸兵种协同动作知识,熟习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

1950年11月16日晨,周恩来将《关于创办军事学院的意见》送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现将讨论后修改过的意见送阅。此意见可以批准。一百亿基金已先拨五十亿元(此处款额为人民币旧币)。刘伯承、陈士榘两同志先去上海与陈(陈毅,时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饶(饶漱石,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区政治委员)一商在南京筹备事,然后刘去太湖休养一月,陈去南京筹备。如何,请批示。”(《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第98页)毛泽东对此表示同意,要求首先要把军事学院办好。并综合刘伯承建议,为了方便学校今后增设海军系和空军系,将原拟陆军大学的校名正式定名为军事学院,地址选定南京。

1950年11月21日晚,刘伯承乘火车赴南京,随即投入紧张的建院和教学准备工作。11月30日,中央军委正式任命时年59岁的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4日兼任政治委员),陈士榘为训练部部长,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陈伯钧、华北军政大学副教育长陶汉章为训练部副部长,华东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川西军区司令员刘忠为院务部部长。并调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总队及华北军政大学一部分机构和人员组成学院管理机构。学院在职干部1420人,其中教员412人,苏联顾问22人。第一期学员分4个科(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科、基本科、情报科),共758人。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大院举行成立典礼。毛泽东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朱德题词:“为建设近代化的强大国防军而奋斗”。中央军委发来祝词:“兹值军事学院开学之际,特向你们致贺!望全院同志们努力学习,总结我军作战经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掌握正规化现代化的军事科学与指挥艺术,根据马列主义的建军原则与毛泽东同志的建军思想,在我军现有基础上,为建设更强大的中国人民的国防军而奋斗!”

初期发展

1951年2月上旬,刘伯承为给教员、学员提供学术研究平台,决定创办一个学术刊物《八一杂志》,并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不久,毛泽东在报告上批示:军委准备出版一个刊物,已定名为《八一杂志》。你们的刊物就叫“军学”好了。他还挥毫题写了“军学”二字。于是,《军学》就成了军事学院的代名词和显著标志。

同年5月30日,军事学院空军系、海军系正式成立。至此,军事学院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培训陆军、海军、空军中高级指挥员的综合性高等军事学府。

1952年7月12日上午,军事学院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高级速成系和上级速成系第一期毕业典礼。毛泽东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训词》,在训词中,他对军事学院在新中国正规化、现代化国防部队建设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首次对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必然性作了精辟阐述,提出我军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统”、“四性”,并发出号召:“军委希望你们在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光荣事业上,继续努力;并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把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的精神,贯彻到所有部队中去。”(《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第38页)

军事学院创办之初,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有关指示,刘伯承和军事学院党委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他曾说:“同一部孙子兵法,马谡的用法就是教条主义,孔明就不是;庞涓、孙膑同师鬼谷子,可是一个是教条主义,一个不是教条主义。”

1952年2月起,为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培养同美军作战的人才,他在军事学院先后组织了3批赴朝参观团,指示参观团人员要认真学习、总结朝鲜战场的新鲜经验,从中提取教学经验,以利更好地开展教学。

分建学院

1954年12月27日,刘伯承同志代表院党委向军委扩大会议报告,建议以军事学院为基础,在全军分建六个高级指挥学院,得到军委批准。

分建学院的筹备工作,从1956年起步,在中央军委的统一规划部署和总部各军兵种的参与下,以军事学院为基础,并具体负责筹备工作,积极准备分建全军和各军兵种学院。经过一系列全面、深入和周密、细致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分建学院的任务先后完成:以军事学院海军系为基础,在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以军事学院战役系、战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以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在河北宣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以军事学院装甲兵系为基础,在山西大同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以军事学院空军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军事学院剩下部分与南京总高级步校合并,在南京继续开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担负着培养合成军队中、上级指挥人员和参谋人员的任务。至此,刘伯承元帅等同志主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发展成为全军六所高级军事指挥学院。

学院机构

学院地址

军事学院校址,曾拟设在东北、北京等地,经反复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考虑到当时建国伊始,财政困难,又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用人紧迫,为了节约经费开支和争取时间,最后选定了南京原华东军大所在地。此处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现成的房舍原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院,面积宽阔,环境安静,具备办学和生活条件。

学制方针

学员班分培训、轮训两种。

培训班,学制 2年。

高级指挥班主要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军官,培养战役指挥员;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少数优秀团职指挥员和参谋,培养战役战术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

军事理论班(1985年改为研究生班),招收军事指挥员和教员,培养军事理论人才。

轮训班,学制1年以内,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员,重点研究战役课题。

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战略方针为依据,研究外军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特点,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武装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党史、外交政策、战争和战略理论、战役学、高级兵团战术、战史、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以研究为主。军事教学程序为学习理论,研究战例,进行沙盘、图上、野外作业和首长司令部演习。

军事学院的学制,既考虑到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又考虑到抗美援朝前线急需人才,所以既设完成系(训练期限为三年),又设速成系(训练期限为一年),暂时以速成为主,决定先开办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科、基本科、情报科(后均改为系)四个学员培训单位。接收军、师、团、营级干部入学深造。以团以上干部为主。

训练方针与目的,“就是在人民解成军现有素质及军事思想的基础上,训练熟习与指挥现代化各技术兵种,组织与指挥协同动作,熟习参谋勤务与通信联络。以准备与美帝为首的侵略集团作战的指挥人员。这些指挥人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忠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事业,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新英雄主义的精神、认识美帝为首的任何侵略阴谋,明确这一斗争方向,保卫祖国,保卫东亚,保卫世界和平。”

人员组成

军事学院的领导机关和教员组成,中央军委从全军抽调了一批领导干部,以原华东军大和华北军大部分干部与教员为骨干,吸收一批具备教学条件的起义与俘虏的原国民党军官为教员,依托华东军区组建起军事学院的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干部管理部和战役战术等15个教授会,以及学术研究室和翻译室。

军事学院成立时共有在职干部1473名,其中排级干部676名,连级干部35l名,营级干部210名,团级干部158名,师级干部64名,军级干部9名,兵团级以上干部5名,另有薪金制教员39名。全院营级以上行政与教学单位设中共党委会15个、党的总支1个、党的支部59个,共有中共党员2813名,占全院总人数的35%。青年团的组织,全院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下属青年团支部27个,共有团员1625名。

军事学院成立了中共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10个,保密委员会9个。

机构设置

军事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政治、战略、战役、战术、

军兵种、外军、科学技术等教研室和电化教学中心。

发展历程

1951年底成立政治系;

1952年下半年成立炮兵系、装甲兵系及函授系;

1954年成立战役系;

1956年,战史系、化学兵系先后成立。

军事学院成为一所既有陆军专业,又有海空军专业;既有军事系、又有政治系;既有速成,又有完成;既有面授,又有函授的全军最高综合性军事学府。这是军事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全院共有学员系12个,学员累计3125人。还培养了高级兵团战术、合同战术和军兵种战役战术等新中国第一批军事学研究生23人。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孔子三千门徒就是军事学院”。这些学员大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高级干部,是全军的一代栋梁。为了适应军事科学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急需训练大批高级、上级干部的新形势,军事学院党委曾多次研究人民解放军军事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问题,并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建议。

1954年7月1日,军事学院向军委请示开办战役系,经党中央批准,战役系招收52名兵团以上高级将领入学,时间为3年,这在我军指挥院校史上是首次。年龄最大者50岁,最小者40岁,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5人、中将军衔22人、少将军衔25人。1957年7月全部通过毕业考试,获得毕业文凭。

1956年1月11日上午,毛泽东到南京。下午3时,他在陈毅(时任军委副主席)、谭震林(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罗瑞卿(时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主任兼公安部部长)等陪同下,视察了军事学院。刘伯承和陈伯钧向毛泽东等汇报学院情况后,毛泽东亲切接见了院、部、系、教授会的负责同志以及教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毛泽东对在场同志说,党中央派刘伯承当军事学院院长是知人善任。希望大家在刘伯承领导下,把军事学院办得更好,把培养训练全军中高级干部的工作做得更出色。

1956年,军事学院发展为具有战役、战史、高级速成、高级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报、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等12个系和战史、战役、政治经济、文化外语等50个教授会的综合性军事学府。不仅为全军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军事指挥人才,还建设了一支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教研队伍,编写了一套体现现代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制度。

1957~1959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以军事学院的有关系为基础,分别组建高等军事学院、军事学院和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等学院。高等军事学院设在北京,其任务是:训练全军陆海空军正师职以上现职军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及军事理论人员。刘伯承为第一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叶剑英陈伯钧李聚奎先后任院长,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军事学院仍设在南京,其任务是:培训全军团职及部分师职军事指挥干部。廖汉生刘浩天张震先后任院长,钟期光、王平先后任政治委员。海军、空军、炮兵和装甲兵等军兵种指挥院校主要培训本军兵种的团、营职指挥干部。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形成了高、中级指挥院校教学体系。毕业学员都颁发毕业证书、成绩单和毕业证章:

1966年10月起,由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坏,高等军事学院和南京军事学院停止了教学活动。

1969年,高等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后勤学院被撤销,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军事学院建院办学19年,为人民解放军培训一大批干部,为新中国人民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0年8月6日,军政大学在北京成立,黄永胜兼任校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主要轮训团以上干部,只进行政治教育,取消了军事课教学。

文革后期,1972年5月,中央军委任命萧克为军政大学校长,唐亮为政治委员,开始治理“文化大革命”初期给学校造成的严重破坏,逐步建立起军事、政治、后勤3个系和所属的军事、政治、后勤教研室,恢复了军事、后勤课教学,初步改造了政治教学。

1977年12月,中央军委为加强军队中、高级干部培训,决定以军政大学军事系、政治系、后勤系为基础,分别组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1985年7月,军政大学改建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1978年1月,军事学院重新成立,萧克任院长兼第一政治委员,段苏权刘兴元任政治委员。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和政治、战略、战役、战术、军兵种、外军、科技等教研室及电化教学中心。学员学习分培训、轮训两类。培训班分高级指挥班、指挥班、军事理论班,学制2年。高级指挥班主要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军官,培养战役指挥员;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和少量优秀团职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培养战役战术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军事理论班招收军事指挥员和教员,培养军事理论人才。轮训班学制在1年之内,招收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员,重点研究战略和战役课题。

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军委制定的战略方针为依据,在总结人民解放军作战和建军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外军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探讨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的组织指挥问题。学员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外交政策、战争战略学说、战役学、高级兵团战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课程。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方法以研究为主。军事教学程序为学习理论,研究战例、沙盘,图上、野外作业和首长司令部演习。军事学院重新建立后的7年间,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先进军事科学知识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编写了大量战略、战役、战术、政治和科学技术教材。包括为全军编写的战役、战术教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3月,中央军委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三大学院合并为培养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研究人才的最高军事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1985年12月,邓小平签署《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命令。

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先进军事科学知识的高、中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编写了大量战略、战役、战术、政治、科学技术教材,包括为全军编写的战役、战术教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