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

更新时间:2023-09-08 08:57

家祭,汉语词语,指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宋代陆游就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

词语解释

◎家祭jiājì

[family obit] 家庭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

家中对祖先的祭祀。

《新唐书·艺文志二》有 孟诜 《家祭礼》一卷,今已不传。

宋 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

形式

一是在每年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普遍举行家祭,群众设香案,摆供品,焚纸衣,让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享用。

二是在中秋节

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群众重视合家团圆,设宴赏月,面对良辰美景,自然怀念祖先,故在家宴之前,也设香案,列供品,焚纸衣,遥祭祖先,然后家人再饮宴赏月。

三是在除夕

合家团圆之时,以鸡鸭肉祭祀祖先。,烧纸钱,摆供品,全家一起祭拜,态度极其虔诚。在50~70年代,破除旧俗,家祭仪式少有见到。80年代以后,举行家祭的又多了起来。

四是一种民俗

家祭:顾名思义,是在家里面祭祀的意思。

此习俗在河南大部分地区均有,尤其以豫东地区最为常见,过世之人在下葬头一天晚上,其子嗣与亲朋聚集在灵棚为其举行的祭祀仪式。一般在家祭的过程中会有邀请的戏班子为其全程奏乐。

详细介绍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印度教徒生平

印度教徒一生各个阶段

──从成胎的一刹那到身后骨灰撒尽而举行的个人礼仪。

家祭的举行一方面依据习俗,另一方面同样也根据文献,例如《家经》(Ghya-sutra)和《往世书》(Puraas),而且因地区、种姓和家族而大不相同。

家祭一般由为父者履行,为子所举行者较为女所举行者更为认真。最普通的16项传统家祭始於胎儿诞生以前的成胎礼、祈男礼、安产礼。婴儿期诸礼始於断脐带之前,包括出生礼、取名礼、见日礼、哺食礼、初剃礼和穿耳孔礼。

教育期的家祭自5岁即可开始,初礼是认字母礼在入法礼(upanayana)上,三个高级种姓的男童受「圣线」;始修吠陀礼标示著《吠陀》学业的开始;初剃须礼标示著成丁;回家礼(即辞师返家)或沐浴礼标示著结业。

男子生活的第二阶段之礼为婚礼。男子最後的家祭是丧礼(antyesti)。

19世纪末兴起的印度教改革运动雅利安社(Arya Samaj)努力鼓吹恢复家祭,但是正式家祭在现代一般已不举行。

最常举行的典礼是入法礼、婚礼和丧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