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

更新时间:2024-09-15 12:25

桃花水母(学名:Craspedacusta):是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的一属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已记录11种。水母体直径1.5-2厘米,具有很多触手,缘膜很厚,其水螅型阶段仅有数毫米大小。钟形身体的边缘有数百根短触手。有世代交替。螅形体高约2公釐,无触手,借出芽方式产生水母体。

物种学史

桃花水母是一种原始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研究专家认为,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桃花水母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记录着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

在动物学上,世界上首次记录桃花水母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约半个世纪后,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中国第一次发现桃花水母在1907年,为一日本人川井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定名为宜昌桃花水母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1726年(清雍正三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其他古籍中还有:“桃花鱼形圆,薄如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根据已查到的资料,可以肯定中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

秭归,可以说“桃花鱼”是家喻户晓,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汉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合婚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中,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形态特征

桃花水母直径约15-25毫米,几乎是透明的,有白色或绿色色调,触角约20毫米长。呈现出伞状,有螺纹串状的触手围绕其圆边(环形缘)。圆形管的直径从5至25毫米。是仅有的一种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史具有单体的小型的水螅型体和自由游泳的水母型体,但以水母型为主。水螅型体无围鞘,甚至无触手,单体常仅数毫米。水母体也为小型,都具缘膜,这是水螅水母的特征,具很多触手。水螅型结构简单,没有口道,胃循环腔中也没有隔膜。水母型绝大多数具有缘膜,胃腔中没有刺细胞。水螅型及水母型的中胶层中均无细胞结构,生殖细胞均来源于表皮层(外胚层),个别种即使来源于内胚层,但最后仍在外胚层中发育成熟。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桃花季节出现,故得名。其通体透明,像透明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它们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

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撑开的,或一个倒扣的碗,称为伞体,伞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嘴和肛门是一个。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

桃花水母的生殖腺颜色有粉红色、褐黄色、微绿色、淡黄色、绿色、白色及淡墨色等。均随其种类(或种群)和变种而不同。

栖息环境

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状体(水母的“童年”)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桃花水母产于淡水中,居住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适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须无毒无害、洁净,且多呈酸性。测出PH值为6.4。这一微酸水环境最适宜水母生长。

生活习性

桃花水母体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麻痹,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的主要食物由浮游动物组成,浮游动物的大小范围为0.2-2毫米,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桃花水母常出现于温暖的水域中,温度至少为25℃,但水温不能高于32℃。在初夏5月水温14℃和深秋11月水温12℃时都曾采到,其生存水域的pH为6.5-8.0,以每年6-10月的夏秋季节出现最多。这是因为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食物使其大量繁殖,往往在7-9月达到高峰,10月底或11月初后桃花水母群体数量迅速下降,此后便销声匿迹。同一地点常年(或每年)出现的现象十分罕见。桃花水母对日光有正向反应,喜弱光,有一定的趋光性,早、晚分布在水的上层或表层,中午光照强、水温高时则多分布于水的中下层。故在晴朗无风的早晨和傍晚时更易采到。

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时,它们就相继出现。桃花水母有粉红色的生殖腺,透明的伞顶,在水中浮沉漂荡,有如落水桃花,因此,中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因其水生,故名之曰鱼;又因其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

自然界的桃花水母在低温、富营养及饥饿的不利环境条件下,螅状体可收缩,分泌一层坚硬的保护膜包被身体,成为休眠体(podocyst)。有学者认为,休眠体能通过水生植物、动物(如鸟)或人为的因素,而使其传播。环境条件改善时,休眠体重新发育为螅状体,其生活史得以继续。所以桃花水母也能在房顶水箱中被发现。也有研究者认为,桃花水母喜生活在富营养的池塘,且胜过寡营养的大湖泊,寡营养的水域中缺少浮游植物,当然也影响小型浮游动物的繁殖,桃花水母就没有了生存的饵料条件,只要不是长期的严重的富营养化的水域,还是有可能出现桃花水母的。

桃花水母在何种水体中出现有两种原因决定:其一,它对水质要求极高,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其消失;其二,桃花水母无性生殖世代的水螅型不发达,螅状体大小仅有0.5-1.0毫米,附着在水下腐败植物、岩石和树桩等物体上,体表有粘液,常粘附着一些碎屑,将身体部分地遮盖,一般极难被发现和认识,其萌发成水母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捷克、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拿马、智利等。

其中索氏桃花水母遍布世界各大洲。它是在1880年在英国进行分类的第一个分类记录。直到1908年,美国才报告有索氏桃花水母。截至2000年2月8日,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43个报告了这种生物。 随着州际和洲际旅行的增加,索氏桃花水母继续向新的生境转移。

中国

中国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攀枝花、泸州市、内江市)、浙江、湖北、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厦门、河南信阳、东北松花江流域、台湾、香港等。

2022年8月,大连地区首次发现桃花水母。

繁殖方式

桃花水母突然出现,经数日或十数日后又悄悄地消失,这要从它们的生殖规律来解答。中国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为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雌雄将卵子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央等外物,固着,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水螅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水螅体长0.3毫米,水母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体,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对生长于中国的9种桃花水母进行了权威的等级论证。其中,中华桃花水母和信阳桃花水母为无危物种,宜昌桃花水母和嘉定桃花水母为易危物种,楚雄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为近危物种,秭归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为濒危物种,短手桃花水母为濒危甚至极危物种。

种群现状

全世界100多年来只发现桃花水母11种。中国虽然种类多、分布广,但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水体的水质被污染,自然环境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能采到生活桃花水母的地方全国也不过二三处。因此中国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灭绝。中国分布的9种桃花水母中,宜昌桃花水母和信阳桃花水母和短手桃花水母已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色名录最高级——极危物种,而杭州桃花水母、乐山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中华桃花水母和楚雄桃花水母等5种列入濒危级物种。

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一珍贵物种的灭绝,不但是中国物种多样化的损失,也是中国古代记载的“桃花鱼”这一文化资源的永久丧失。对保护桃花水母的呼吁,已引起中国学术界及各方面的关注,专家们已开始研究拯救桃花水母的具体措施,试图努力来挽救这一极危物种。

2024年7月,南京溧水区无想山景区工作人员在天池水边巡查时,发现水中漂游着许多白色生物。经有关院校专家确认,该生物为桃花水母。

相关报道

2014年8月4日,一片珍稀水生物桃花水母群出现于山东省邹城市

2014年10月29日,韶关市民梁先生,在自家鱼池里发现水母,证实为桃花水母,这种水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韶关水产研究所工程师谷平华表示:能见到这个桃花水母,说明水质很好。专家说,当条件适合时,休眠的桃花水母就会苏醒,而且繁殖很快,一般春秋季出现于温暖的水域中,冬季就会消失。但只要保持良好水质条件,以后每年都可能再看到桃花水母的身影。

2016年7月20,中国CCTV央视网报导:陕西安康瀛湖库区的回水湾处,当地人日前发现许多通体透明的水生物,大家都说这个东西长得很奇怪,经专家认定,这是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瀛湖景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从库区回水湾打捞上来的水生物,水生物通体透明,工作人员说,这种水生物常常在早上在湖面上容易被看到,尤其是下雨过后更多。渔业专家告诉记者,这是安康继2014年后第二次在汉江中发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是一属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之中,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2018年10月29日,中国广东花都新闻报导《重大消息,桃花水母再次大量出现在花都,上一次是12年前》:自2006年芙蓉嶂山顶水库首次发现桃花水母以来,过去12年,偶有发现,但大量出现的情况,却再无发生。广州市花都区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黄镜华告诉搜狐新闻编辑,这次是他朋友发现的,他朋友说是上午八点到九点左右,发现了桃花水母,并拍下了照片。

2020年7月4日,海南省五指山市居民在当地农村的一口水井内,发现了大量桃花水母。

2020年8月28日据媒体报道,安徽怀宁县,高泽村一村民在池塘中发现大量透明的伞状浮游生物,“一闪一闪的,亮晶晶”。经鉴定,这些生物是罕见的桃花水母。

2021年4月30日报道,四川省阆中市某单位水池中发现桃花水母。

2022年6月报道,湖北省武汉市黄陂三中学校食堂外的池塘里发现桃花水母。

2022年6月15日,纳溪区安富街道怡园山庄内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

2022年6月,有网友爆料称,在四川广安华蓥市城北公园散步时,发现池塘水面漂浮有水母,与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十分相似。6月20日,经华蓥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初步判断其为桃花水母。

2022年8月,在千岛湖支流武强溪上游淳安县的中洲镇木瓜水库中,发现了大量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呈高密度活动状态。

2022年8月,在大连金普新区一处人工鱼塘出现了大量的桃花水母,这也是大连首次发现桃花水母。

2022年8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现身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水域。

2022年9月1日,在成都月牙湖里,市民发现了号称“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

2022年9月,桃花水母现身北京平谷黄松峪水库。

2022年9月,桃花水母现身湖南益阳一小区水池。

2022年10月,浙江衢州一学校池塘发现桃花水母。

2023年3月,海南五指山市番阳镇,山里一处水潭发现桃花水母。

2023年6月,四川泸州市长江边的一处水潭中发现桃花水母。

2023年8月,江西九江德安县宝塔乡梅岭水库发现桃花水母。

2023年10月11日,在四川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马道村的一处池塘中,发现桃花水母。

2024年6月,在河南洛阳,当地群众发现水中游动着许多水母,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桃花水母。

2024年7月,武汉东西湖区空港湿地花田发现桃花水母。

2024年8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水质监测人员在丹江口水库陶岔水源保护区区界,对水质监测设备进行例行维护作业时,发现了桃花水母。

2024年9月,湘潭生态环保协会湘乡市中队环保志愿者在韶山市韶山乡一处废弃矿坑形成的小水库里,发现桃花水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