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

更新时间:2024-09-13 13:30

闽国(909年—945年),五代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府(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

历史

发迹漳州

王审知兄弟仨以勇武出名。中和五年(885年),寿州人王绪起兵攻陷固始,王绪听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勇猛有才,便召到军中。据说王审知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因常骑白马作战,军中美称为“白马三郎”。王绪兵少势薄,为站稳脚跟,他投靠据守蔡州的秦宗权。秦宗权便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配合攻打黄巢起义军。王绪不愿意受制于人,迟迟不肯发兵。秦宗权便兴师问罪,王绪寡不敌众,只好退出固始,南下发展。他们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内,军队也发展到了数万人,但这时内部却发生了变故。

王绪趁乱世起兵,虽然豪爽,但度量极小。当时有术士谎称其军中有暴乱之人,于是他借机将魁梧的和有才干的人杀死,最后惹恼王潮兄弟。王绪领兵到了漳州(今福建漳浦),借口路险粮少,命军中不得携带老弱。当时只有王潮兄弟扶着老母亲随军而行,王绪命人杀王潮母亲,众将士见状,纷纷为他们求情,王绪只好作罢。此事令王潮担心日后再被王绪借口加害,于是挑选了几十个心腹勇士发动兵变,将王绪拿获,不久被囚禁的王绪自杀。

王绪死后,众将一起推选首领,王潮便当了军队主将。王潮整肃军纪,禁止将士骚扰百姓,抢掠财物,又和得力将领结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在王潮的大力整顿下,这支军队没有抢掠恶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因此所到之处大受百姓欢迎,赢得了民心。

创立基业

王潮原打算向西进军,跋涉到蜀地去保护唐朝皇帝。当时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横征暴敛,残忍无道,百姓将士不堪忍受,但无人反抗。在王潮经过泉州时,泉州军民派张彦鲁为代表,请求他驱逐廖彦若。当地百姓也来犒军,恳求王潮为他们除害。泉州当时已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良港,海上贸易发达,地方富庶,王潮顺应民意,领兵包围泉州城。廖彦若死守泉州,一时难以攻下。一年之后,王潮终于占领了泉州,处死了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入主泉州后,王潮收编守军,减轻赋税,受到军民拥戴。

陈岩临死之前想让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但被陈的妻弟范晖夺取政权。王潮不承认范晖,命王审知进兵讨伐。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审知围攻福州很长时间内没奏效,伤亡很重。王审知请求退兵,王潮不准。王审知又请求援兵,让王潮亲自去督战。王潮回信“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王审知见信亲临前线,指挥将士决一死战。福州城内粮草已尽,属将杀了范晖,开城投降。王潮将官署搬到福州,又礼葬陈岩,厚待其家属,其言行又赢得了福州的民心。占领福州后,王潮已经有了福建五州,唐昭宗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承认了他对福建的控制。

王审知被命为副使,他不骄横又很有度量,而且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这使王潮对其异常信任器重。唐乾宁四年十二月(898年1月)王潮病倒后,没有让儿子主政,而是把军政大权交给了王审知。不久唐朝在福州设立威武军,任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封为琅邪郡王。

朱温代唐自立后,在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闽王,都闽侯(即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此即“开闽王”的由来。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未曾称帝。即使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阻挡进贡通道,他也让人由海路到达山东再到开封,没有间断。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建立学校,奖励通商,深得民心。因而在五代,中原各地战乱频,残破不堪,而东南海陬蛮荒,经王氏开发后变成“海滨邹鲁”。由于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开闽第一”。

骨肉相残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12月30日),王审知病故,长子王延翰继位。史载王延翰身材高大,美皙如玉,通经史,但为人却骄淫残暴。王审知在世时,他以长子任威武军节度副使、管内都指挥使、特进检校太傅、江州刺史,封琅琊郡开国公。王审知去世后,他禀遗命充任节度观察三司发运使留后,权知军府事。

同光四年(926年4月19日),后唐政权正式任命王延翰为威武军节度使,7月1日又加授同平章事之衔。同年11月13日,王延翰趁中原混乱,正式建立闽国,自称“大闽国王”,立宫殿,置百官,追谥王审知为昭武王,但仍奉后唐正朔。王延翰自先便与义弟王延禀、二弟王延钧不和,王延翰继位称王后,封二弟王延钧为泉州刺史,以致兄弟矛盾激化。时任建州刺史的王延禀又从中挑拨,王延钧遂与王延禀勾结发动叛乱,王延禀于十二月兵临福州,击败福州指挥使陈陶。

后唐天成元年十二月初八(927年1月14日),王延翰及其妻崔氏被王延禀军抓获,以共同谋弑王审知的罪名被斩首示众。不久王延钧由泉州到达福州,被王延禀推举为威武军留后。

王延钧原任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太傅、舒州刺史、封琅琊郡开国伯。天成二年(927年6月5日),后唐朝廷任命王延钧为威武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之衔,封琅琊王。

天成三年(928年8月13日),后唐又遣吏部郎中裴羽右散骑常侍陆崇,进封王延钧为闽王。王延钧继位不久又遇义兄王延禀兵变。但这次王延禀兵变失败,反被王延钧执杀。

长兴四年(933年2月),王延钧正式称帝,定国号“大闽”,改元龙启,立五庙,置百官,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王延钧改名为王璘。5月,王璘册封其子王继鹏为福王。王延钧荒淫残暴,宠爱淑妃陈金凤及男宠归守明,又迷信鬼神道教之说,道士陈守元因会旁门左道而被信任。他在位期间重用奸臣薛文杰,残害贤良,极不得民心。

935年2月6日,改元永和,大赦天下。随后陈金凤被册封为皇后。永和元年(935年)秋,王延钧病重。11月17日,长子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发动政变,王延钧、陈金凤、归守明和王延钧三子王继韬死于宫中。王延钧死后,被谥为惠皇帝,庙号太宗。

王继鹏即位后改名王昶,改元通文。其弟王继恭临海郡王,王继严判六军诸卫事,后由幼弟王继镛代任。王继鹏更加荒淫无耻,政治腐败,他弑父杀弟而得皇位,即位后又诛杀五叔王延武。王继鹏亦迷信道教,道士陈守元接受贿赂、请托,有求必应,门庭若市。通文四年(939年),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合谋兵变,纵火焚烧闽国南宫,王昶仓惶出逃,后被其叔王延羲与侄王继业捕杀,王延羲谥其康宗。在这次兵变中,王昶妻、子被杀戮无遗。

王昶死后,由王审知七子王延羲继位。王延曦即位后改名王曦(又作王羲),原任右散骑常侍,饶州司马。连重遇政变后被迎立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王曦外甥李仁遇貌美,成为王曦男宠,被任命为左仆射中书侍郎。王曦即位后同样暴虐无道,甚至腐败至卖官鬻爵,又对宗室族人大肆诛杀。其弟王延政多次进谏未果,反遭王曦斥骂,遂于永隆四年(943年)以自己控制建州一地建国称帝,改元天德,国号大殷,内乱再起。永隆五年(944年),连重遇与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杀王曦并对王氏家族展开大清洗,凡留在福州的王氏无论老幼均屠杀殆尽。朱文进自行称帝,追加王曦庙号景宗

不久,王延政及外郡的王氏族人联兵反击连、朱,泉州守将留从效等官员亦不服从朱文进,并击败朱文进讨伐部队。泉州、漳州、汀州相继投靠王延政。连重遇见势不妙,又杀死朱文进,欲归降王延政。不久连重遇亦被部下杀死,殷国全部收复原先闽的故土,仍都建州,以福州为东都,复国号闽。经多次内战,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虽恢复旧地,但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

南唐灭闽

南唐元宗李璟闻知闽内乱,欲乘机扩土,遂遣军入闽。保大二年(944年)南唐以边镐为行营,招讨诸军都虞侯、翰林待诏臧循为谋臣,随枢密副使查文徽率军自洪州(今江西南昌)进取建州。此时王延政仍在攻打朱文进控制的福州,不克,闻唐军压境,乃施疑兵假称南唐出兵助攻福州,诈福州守将林仁翰杀朱文进出降。王延政得福州被拥为闽帝。未几,泉、漳、汀诸州旧将皆率众归降。南唐军临盖竹(今福建建阳南),知王延政已取福州而不敢轻举贸进。又闻闽将张汉卿率兵自镛州(今福建将乐)驰援建州,臧循退屯邵武,查文徽自率兵退建州。闽军视臧循军较弱,遂偷袭臧循军,大胜并斩杀臧循。

保大三年(945年)正月,王延政为加强建州防御,令从子王继昌镇守福州,调侍卫军及拱宸、控鹤两都兵往建州;令仆射杨思恭与统军陈望率兵前出建州,列阵建阳溪南岸以阻截南唐军。两军相持旬余,南唐军亦不敢战。随后南唐以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都指挥使,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都监,率兵经崇安抵赤岭(今福建崇安南),进援查文徽。闽将杨思恭轻唐军兵少,又立足未稳,即令陈望领兵涉水进击。唐将祖全恩以主力当正面,遣奇兵出其后,两面夹攻。陈望战败被杀,杨思恭弃阵而逃。王延政闻讯大惊,急召董思安等率泉州兵护卫建州。此时李仁达(后改名李弘羲)趁乱窃据福州自立,拥立卓岩明称帝。五月,李仁达又杀死卓岩明,自立为威武留后。同月,南唐军始攻建州,至八月,王延政因孤立无援,城陷而降,闽灭亡。九月汀、泉、漳三州继降,南唐以建州置永安军。南唐乘势攻福州,不克。保大四年(946年),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同年,闽国旧将留从效驱逐南唐在泉、漳二州之驻军,占据该地,但仍向南唐称臣。留从效及其后继者陈洪进占有泉、漳二州直至北宋建国之后。

王氏以唐光启二年(886年)丙午岁王潮官拜泉州刺史开始确立对福建的统治,经六十年至945年丙午岁,闽被南唐灭亡,标志着王氏对福建统治的结束。丙午年属马年,因而在闽台民间流传着王氏“骑马来,骑马去”的谶语。

疆域

闽据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统治区域与今福建省大致相当。

政治

王审知针对唐末五代时期的吏治腐败现象,“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任用一批廉洁、正直的官吏,尤其注意任用闽人,如任用福清人翁承赞为相,莆田人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节度推官,仙游人郑良士为左散骑常侍等等。

整顿吏治

王审知在建立政权后,很注意肃清吏治,重振法纪。首先,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王审知有错,王潮亲自给予鞭答。王审知执政后,“令比秋霜之严”,严格约束部下。他们还选用了一批执法严明的官吏,如张庑,“官至殿中侍御史,弹劾百僚,甚有风采”。贾郁,“峭直不容人过,正身奉法,以风赇吏,吏多畏惮之。”这些人活跃于王闽政权内部,抑制了腐化势力的发展。

赋税政策

王闽政权的第一代人都有很强的自约能力,他们带头厉行节约,压缩政府开支,这就为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打下了基础。

一、农业赋税

唐代中叶以后实行两税法,按田亩数量征收赋税,分夏秋两季缴纳。晚唐政府开支增加,田税征收额也不断上升,唐末情况更为严重,“凡列土疆,悉重征税”。王氏昆仲反其道而行,王潮在泉州“均赋缮兵”,所谓均赋,就是消除大户偷税、小户税重的不均现象。进入福州后,他们“按其程课,令以权衡,尽叶旧规”。这就是说,取消两税之外的附加税。可见,王氏政权并未滥征赋税。在徭役方面,王审知比较注意使民以时,尽量把徭役安排在农闲时候。和其他统治者相比,他兴建大型土木工程相对较少,也很少调发军队出外作战,所以,福建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二、商税

闽王立政之初,任用陈岘,实行“补利市官”的政策,商税是相当沉重的,不过主要是造成了富人的困扰,并非针对穷人。而后有所变动,陈岘之后,王审知的财政由榷货务张睦掌管,张睦从不滥征税收。张睦主管财政一直到年老退休才被薛文杰取代,这时王审知已故世多年。薛文杰上台后,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在闽国继续实行了“补利市官”的政策。

三、贡赋

唐末藩镇都要向朝廷贡纳土产,唐初福建的贡品不多,仅为橄榄、蜡烛等土产,福建地方官向皇帝贡纳这些土产,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而王审知执政后,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大举进贡,例如,同光二年十月,王审知“进万寿节并贺皇太后到京金银、象牙、犀珠、香药、金装宝带、锦文织成菩萨蟠等。”同时,福建进贡物品的种类也多了起来,例如,长乐县有一块“闽王禁石” , “周围十余丈。石产紫菜,纤而味美。闽王审知时岁以供贡,禁民私采,今广石澳是也。”王审知扩展贡品种类与数量,增加了百姓负担。

宗教政策

王氏大力推崇佛教、道教乃至民间神灵崇拜,这对王闽政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一,建庙封神,默许民间的神灵崇拜。古代的福建信巫尚鬼,创造了许多神灵,这些神灵在儒教和佛教看来,都属于“淫祀”,历来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发展有限。王氏入闽以后,“州邑闾井,许民咸得立祠。”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政策,因此,这一时期福建城乡各地出现了许多不入三教的祠庙,许多地方性的传统祠庙也屡屡受到王氏统治政权的封赐。

其二,利用道教宣传“君权神授”,为王闽政权披上神秘的外衣。王闽割据政权把自己和福州古代的一个道士联在一起。大约在萧梁时期,福州有个名叫王霸的道士在怡山修行。按民间的传说,他后来成仙飞升。王审知围攻福州期间,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名叫徐景立的道士在怡山挖地,挖出七口瓷瓶,瓷瓶很大,每口可容七升水,里面装了炭,瓷瓶上盖了一个大青砖,上面写着王霸留下的两首谶语:“树枯不用伐,坛坏不须结,未满一千年,自有系孙列。”“后来是三王,潮水荡祸殃,岩逢二乍间,未免有销亡。子孙依吾道,代代封闽疆。”徐景立是当时一个小有名气的道士,他这两条谶语以王霸的口气预言王潮会取代陈岩,王氏政权会在福建一代代地传下去。对王氏政权的巩固起到莫大作用。

其三,崇信佛教。王潮在泉州时,就建造过几座庙宇,来到福州之后,他还缮经三百藏,派人送交泉州开元寺收藏。王审邽接任泉州刺史,为开元寺塑造四尊佛像,并重造钟楼。他还为该寺修过藏经楼等建筑。王审邽死后,其子王延彬继任泉州刺史,他崇奉佛教更胜于其父,曾捐十万石良田给佛刹。王审知对佛教的迷恋程度更深于他人,他上台不久,便将名僧义存请到福州为他说法,并舍钱五十万贯,为义存在雪峰寺大盖房屋,修理寺庙。王审知对佛学有一定修养,常与名僧谈论禅机。他与义存之间的友谊很深,义存年老病危,他专门派医生送去药丸;义存逝世,他专门派义子王延察前去祭奠。义存葬身之塔是义存生前亲自绘图设计的,图样完成后,义存派人交给王审知,王审知马上挑选工人建造,其中一些石材,还是他派人千里迢迢从江西采购而来的。王审知对僧人非常优待,他曾在开元寺举办规模盛大的“无遮大会”,设二十万人斋,招待四方僧人。唐末五代,北方经历了“唐武宗灭佛”“周世宗灭佛” , 僧寺免税、免役的特权基本丧失;然而,福建寺院仍保持着这一特权。王审知还为福建境内的寺院大盖庙宇,他在位期间,福州诸县共增添166处寺院。此外,还有许多废寺都是他修复的。王审知还为寺院购买了大量田地,鼓山涌泉寺“创自五代,闽忠懿王所施。膳僧之田,多至八万四千亩”。福州之外,福建境内的许多寺院也受惠于王审知。因此,福建历代的僧人普遍感激王审知。

总之,王氏昆仲的宗教政策成功之处在于安抚了百姓,并巩固了统治基础,可是,他们过分迷恋佛教,也导致财政开支大增,耗费了大量社会财富,这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经济

农业

王审知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除了委派颜仁郁管理农业外,还派得力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据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记载:“时,垦田一万四千一百四十顷一十六亩有奇,白配钱二万三百八十四贯四百奇,斛牛九万二千七百余石。”;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采取与民休养生息、轻摇薄赋等政策,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如王延政在治理今南平地区时,十分重视茶业种植,不仅在产量上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且在质量上也有较多的提高,建州腊面成为贡品茶中的佳品。正是由于王氏兄弟治闽以来,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茶叶种植及其加工,最终将闽地发展成为盛产茶叶的基地,以至于进入北宋后竟然屡屡出现了茶叶生产供大于求的过剩状况;兴修水利工程,亲自主持兴建了福清、长乐沿海大堤,泉州六里陂、九溪十八坝,连江东湖,晋江40余华里灌渠,疏浚了受益幅员可达25平方公里的福州西湖等一大批重要水利工程,数十里农田得以灌溉。由于水利灌溉能够保障农业生产得以稳步增长,所以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增长也有了一定的保证。同时,他带人围海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并大力推广双季稻,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使“闽境荆榛”变成了“时和丰年,家给人足”的繁荣局面。

贸易

王审知充分发挥福建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海外交通贸易。为了使福州“水陆无滞”,他取消闽江流域关卡,畅通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他躬身踏察海湾,辟建码头,开辟黄岐澳“甘棠港”。从此,福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当时的甘棠港,北通日本、高丽,南联南洋诸岛,甚至远达阿拉伯地区,是著名的货物集散地。他还支持扩建和改造泉州港,使福州、泉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两个港口。为了便于贸易,他简化通关手续,尽去繁苛,纵其交易,收获巨丰。王审知还设立“榷货务”一职,由忠于职守而擅长经营的张睦担任此职,“睦抢攘之际,雍容下士,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既通过精简繁琐的交易程序来促进交易的实效性,又通过国家政府层面设置的管理机构来保障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张睦在榷货务任上时,贸易成效十分显著,做出的政绩更是朝野交口称赞,因此榷货务的地位也随之大大提升。后至闽政权末又将榷货务更名为市舶司,并将其官署移至泉州处理公务,自此拉开了宋元时期泉州发展成为世界著名商港的序幕。由于福建地处海滨,交通方便,加上王审知的诸多优惠政策,很多外国商人都来闽经商。福建出产的陶器、铁器大量销于国外,外邦的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也返销中国。此时,还有许多伊斯兰教徒经常来泉州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因而闻名于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手工业

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在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当时的冶炼、铸造业也很发达。在福州西南,建炉冶13所,安溪是银、铁的主要产地,晋江、德化、南安、惠安等地是冶铁基地。为了促进商品流通,王审知于贞明元年(915年),在汀州宁化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龙德二年(922年),又在福州铸造大铁钱,以“开元通宝”为文,以五百文为贯。鉴于陶瓷和铁器是主要出口物资,因此在王审知主政时期,福建的陶瓷业得到了发展。泉州是福建制瓷的主要地区,所制作的白瓷青瓷和其他色釉,品种丰富,造型精美,很快闽地的制陶技术就传到了国外,促进了阿拉伯及中亚一带与福建的陶瓷技艺交流。此时的造船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的闽地能制造长20丈、载数百人的航海大船,泉州成为当时福建造船最发达的地方。

水陆交通

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扩建福州城墙,在子城外广筑罗城40里,筑有大门、便门和水门,并挖有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桥等。城区面积扩大后,他又把城外的部分居民区、商业区括入城中,最终形成内外两重城垣:内重是政治中心及贵族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这些平民居住区后来逐渐形成了当今福州名片三坊七巷和闽都古街。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北夹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北月城。夹城与罗城连接起来,使福州城的规模比旧城面积扩大7倍之多。天祐三年(906年),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在八一七北路朱紫坊口),他还开河通活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再次在罗城南北两端扩建夹城。夹城建成后,把屏山、乌山、于山、白塔、乌塔等制高点全部连在城中,提高了福州的防御能力。同时还对福州的江河、沟渠进行一番改造和整理。黄滔的《毗沙门天王碑》云:“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达于南,盘别浦以为沟,悉通海鰌;朝夕盈缩之波,底泽鳞介,岸泊宗艛。”可见,经过扩建和疏浚,福州水陆交通更加便捷,从而为福州经济、文化以及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雄厚的基础。

货币

王审知在福建开炉铸钱时铜钱、铁钱、铅钱三种都有铸造。可福建当时几乎没有铜矿资源,铁矿资源也很稀少,且还要优先供应军需,而当时钱币需要量极大,这迫使王审知另辟蹊径。后梁贞明元年(915年),闽国境内汀州宁化县发现铅矿,王审知当年就设置了铅场,将铅矿纳入官办体系。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铅钱,这是中国最早上市流通的铅钱。因开元铅钱又大又软,很容易磨损,甚至使劲捏都能捏变形,故又被称为“大糯钱”。

文化

教育

首先是大力延揽各方才俊,办学兴教,发展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王氏所建的闽政权,王氏兄弟相继致力于创办高等学府学校。如王审知既以“好礼下士”之举招揽四方才俊,又以“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四门之学完全沿袭中原地区的尊儒崇学之风,旨在延揽、储备和培养高端人才。二是为了提升社会文化层次,就必须要发展基础教育。于是,以照搬中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四门学的设立,既培养了大批的本土儒士,又为中原传统文化在闽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与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早在唐乾宁元年(894年),即王潮进驻福州之后的第三年,在福州四门设置义学,开创王氏兄弟在闽办学兴教之路;又至王审知执政时期,又积极倡导各州县开办相应等级的地方学校,继而大力支持乡村设立私塾进行初等的文化普及教育等等。再如王审邽一脉在今泉州西郊北峰镇设招贤院,为王氏政权延揽天下名士:“中原乱,公卿多来闽,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询,翰林承旨制诰宏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就因为处于乱世之下,泉州一时成为群贤广聚之地,也成为名至实归的文化大都,故闽地因此而被誉为当时的“海滨邹鲁”。

而后又是借助寺观传播中原传统文化。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中原文化虽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但其内包含大量的内化后的佛教文化,尤以世俗更甚。王氏兄弟崇信佛教,在闽地当权时期,兴建和修复了福州雪峰寺、涌泉寺白塔乌塔等266座寺塔,仅泉州一地所建寺院就有五十余座,足见福建的佛教寺庙及道教观宫,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

此外,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祐元年(904年),他命管内各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

文学

王闽政权建立后,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延纳士人,闽地很快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一时之间,安宁稳定的闽地成为北方士人南迁的重要选择,王闽政权所在地福州汇聚了大量北方士人。入闽的外来文人前后大概有十六七人之多。这些士人都是朝廷中较有名望的文学之士,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东南闽地。他们投身于福州文坛建设中,把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福州,促进了当时福州文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外来士人是当时福州文坛的重要组成。 返乡闽籍士人也活跃于王闽政权之中,扮演着福州文坛主力军的角色。其中,最活跃的当属黄滔、徐夤、翁承赞三人。在归闽之前,他们与中原文士和本土文人的交往就比较紧密。归闽后,他们作为东道主,与入闽中原文士交流更多。黄滔有多篇祭文述及与这些外来文人的友情。

本土文人群体是福州文坛又一重要成员,相较于外来士人和返乡文人而言,其文学创作成就并不太高。他们人数众多,文学传承不一,是福州文坛的基石,是支持福州文坛继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另外,从《全五代诗》所收福州诗人来看,比较突出的还有两个群体:一是王氏诗人。王审知雅好文学,重视文化教育,王室之中出现不少文人,代表有王继鹏王继勋及泉州王延彬等。二是诗僧群体。王审知笃信佛教,福州文坛亦涌现了不少诗僧,代表有慧稜、常雅、文炬、清豁耽章等。他们与文人之间交往十分密切,福州文坛禅风亦相当兴盛。

王审知治闽期间,在外来文人与福州文人的合力下,福州文坛完成了从初具面目到特色鲜明的转变,元白现实主义诗风、韩愈平易文风、贾岛苦吟诗风、晚唐清丽诗风在当时的福州文坛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说,得力于入闽士人和归闽文人的共同努力,在五代文学衰颓的大背景下,中晚唐文风在闽地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世系

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