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节

更新时间:2024-04-27 21:14

黄节(1873—1935),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别署晦翁、佩文、黄史氏。广东顺德县人。清末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民国成立后加入南社,长居北京,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一度出任广东教育厅厅长。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楼集》。

人物生平

黄节,自幼聪敏好学,深明事理。稍长,鄙夷同宗黄士俊的变节行为,易名为“节”,取号“甘竹滩洗石人”,以明立德蹈义之志。22岁到简岸草堂就读,颇受老师简朝亮道德学问熏陶;课余与同学邓实结为知交,以匡世扶危相互勉励。两年后,离简岸入广州花地云林寺潜心读书。1900年前后,漫游各地,北登长城,出山海关,浪迹大江南北,广泛接触进步人士,逐渐形成反清革命思想。

1901年,黄节回到广州,与谢英伯等创办“群学书社”,旋改名“武南公学会”,设中外报刊供人阅览。翌年,应顺天乡试,在策论中力陈同仇御侮方略,为同考官袁季九所赞赏,联络18房考官合力推荐,终遭主考陆润庠阻抑而落第,遂绝迹科场,一意从事文化救国事业。转赴上海,与邓实创办《政世通报》,介绍西方文明,宣传强国思想。

1905年,回乡变卖祖业,返沪与章炳麟、邓实、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大量搜购明、清间禁书,刊为《风雨楼丛书》及《古学会刊》,并创办《国粹学报》,阐发学术传统,传播反清思想。同年,又主编《广州旬报》和《拒约报》,揭露美国华工受迫害的实情,鼓吹反帝爱国。

1909年,赴香港加入同盟会,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写下大量爱国诗文。

1911年秋,广东光复,黄节出任省高等学堂监督,替都督胡汉民草拟《改元剪辫文告》、《誓师北伐文》。翌年,与谢英伯、潘达微等组织“天民社”,创办《天民日报》,力倡发扬民主,伸张民权,罢斥贪官污吏。

1913年春加入南社。5月,到北京铁路局供职,郁郁不得志,时与罗瘿公等征歌狎妓,诗酒唱酬。袁世凯策划“君主立宪”期间,黄节频频撰文抨击,致遭忌恨,一度避居天津法租界。此后不再参与新闻舆论工作,专心致力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随着对现实的失望,思想亦渐趋保守。

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专授中国诗学。曾对蔡元培支持“新文化运动”深表不满,又对“五四”学生运动说长论短。

1922年秋,拒绝王宠惠邀任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1923年3月,应孙中山之召,到广州任元帅府秘书长,旋因政局不佳而不就,回京继续任教。

1928年,应李济深聘,任广东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复兼任广东通志馆馆长。翌年,辞职回北大任教,兼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晚年对时事每多忧愤,汪精卫电召他出席国难会议,陈济棠聘他任教育厅长,均坚辞不赴。

1935年1月24日在北京病逝,归葬广州白云山御书阁畔。

学术思想

国粹中坚 首倡“国学”

黄节是晚清国粹中坚,首倡“国学”,多有建树。晚清国粹思潮本质不是近代化进程中“欧化”的调谐与校正,而是从民族历史文化中寻找颠覆清廷的依据和资源,借经史为革命酿造激情。近代“国学”最初是黄节在1903年所撰《〈国学报〉叙》中提出来的,该文发表于翌年《政艺通报》11号。黄节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将保存国粹与保国求存联系在一起,企图通过复兴“国学”来救国;“国粹”为国学之精粹,体现“国家之特别精神”。

晚清国粹派兴起与今古文经学之争相连。国粹派对康有为等今文经学发难始于黄节的《春秋攘夷大义发微》,该文率先指摘董仲舒倡“春秋进吴楚”大违春秋大义;康有为站在清廷立场,提出圣人不薄四夷,“进夷狄”是春秋大义,这是偷换概念。黄节批驳说,“春秋进吴楚则有之,未闻进夷狄也”。吴楚为荆蛮之地,“春秋进吴楚”是用夏变夷。随后,刘师培、章太炎等接连撰文,形成浩大的全面驳难攻势。

晚清国粹派不仅有反清革命的政治诉求,而且有共同的古文经学渊源,继承清代汉学余绪。清初顾炎武开其先河,乾嘉蔚为大观,渐成以惠栋为首的吴派,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戴震之后,衍成各派,以扬州学派、浙江学派、岭南学派最具影响。刘师培、章太炎、黄节分别源自三派。

通史致用 倡新史学

岭南学派杂糅汉宋,以务实致用为归,黄节的学术意趣取向与刘师培、章太炎有异。譬如,刘师培的《清儒得失论》指出,“求是与致用,其道固异”。章太炎的《与人论〈朴学报〉书》反思“通经致用”思想,认为“学者在辨名实、知情伪,虽致用不足尚,虽无用不足卑”,“通经”的价值是“存古”,提出“学以求真,不以致用”,这与黄节相左。

黄节创办《国粹学报》,并任“史篇”主撰,迅速使之成为新史学的大本营。通经致用和倡新史学,是黄节治史的最大特色和历史价值。1905年,黄节开始撰写《黄史》。取名《黄史》显然是受王夫之《黄书》的启发。强烈的革命功利主义有力地推动了他突破旧史学的窠臼,踔厉风发。《〈黄史〉总叙》指出:尽管有数千年的历史传承和记载,但是中国有“君史”,而无“民史”,“吾四千年史氏有一人之传记,而无社会之历史,虽使种界常清,而群治不进”。《黄史》有严重的革命情结和较强的政治诉求,但是就立论本身而言,则是寓褒贬于曲折文笔之中,讲究春秋笔法,而且取材宏富,考证详审。黄节明确强调作史须具备“独断之学、比次之业也”,显示了严谨、创新之治史理念。

鉴于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了解和借鉴,黄节撰《黄史》不仅依赖古籍、野史,而且“驰心域外”,参考西书,但并没有采用西式分期和史学体例建构中国新史学,而是重传统的纪传体,因袭司马迁较多。《黄史》超越旧史书的散漫凌乱,以独特见解和思路一以贯之,构成完整统一的史学体系,为新史学的代表。

重视学术源流考镜 首创岭学研究

黄节重视学术源流考镜,首创岭学研究。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自己的特质。以往论者多忽略岭南文化个性,专门探讨岭南学术的论著未见。1908年,黄节著《岭学源流》,指出:“吾粤地濒南海,北连五岭,与中原隔绝,惟学术开化则与中原交通最早。”黄节的岭学研究,从汉代一直贯穿至民国,比较全面系统。

《岭学源流》主要论述了岭南“学贵知疑”和“务求自得”的学术传统的流变。梳理岭南理学流变具体翔实;对经学仅介绍汉朝的陈元和唐朝的刘轲。黄节推崇宋朝理学家、岭南理学门派的开创者翟杰,对明朝陈献章的评价没有时人那么高。黄节不宥俗见,对世人推崇阮元不以为然,对晚清“名节道德扫地而尽”、岭学缺乏创新的沉闷局势担忧。岭南学者较早接触西学并受其影响,然怵于万有新奇之论,“结舌不敢言其言者,不出於锢蔽即出於附会”,黄节因之呼唤岭学新崛起。

身兼儒林、文苑之长

黄节“以诗鸣世”,是近代著名诗人。他终身“以治诗为业”,身兼儒林、文苑之长,学者而能诗,诗人而治学。黄节撰有《诗学》、《诗律》、《诗旨纂辞》、《诗旨变雅》等多部论著,其中《诗学》(初名《诗学源流》)是第一部中国诗歌史。《诗学》初成于1910年,主要内容涉及叙源流、品高第、言作法三个方面,论述自先秦到明季的历代诗歌及发展历程,脉络分明。《诗学》不仅叙述历代诗作和作诗之变化,而且自成依历史进程的逻辑体系,有点、线、面的结合和展现,与现代西方学术体系接近。这较此前刘熙载的《诗概》大有进步,而且比同时代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陈衍的《石遗室诗话》等结构严谨。梁、陈的诗话,都是论述晚清到民初的诗作,采用断想式、点评式批评,而黄节的《诗学》是系统的论述方式,内容贯穿整个诗歌发展历程。

黄节还作了大量诗歌笺注。他的诗歌笺注取材宏博而取舍谨严,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融会贯通而不穿凿附会。

黄节以《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阮步兵咏怀诗注》等经典注释考镜源流,论证详审,既含英咀华、融会贯通、准确精当,又深思明辨、生动传神、珠玉纷陈。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古典诗歌注释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为现代诗学研究开辟了一种由注释入手进行研究的良好学风。可以说,黄节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解诗学鼻祖,他的许多学术见解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亲属成员

女儿:黄韶石

女婿:李韶清

外孙:李华钟

外孙女:李华钰

主要作品

黄节以诗名世,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合称“岭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楼诗》2卷,作品风格既有唐诗的文采风华,又有宋词的骨格峭健,刚柔并美,人称“唐面宋骨”,其中七律尤为出色。著有《诗学》、《诗律》、《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等。

出版图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